陈造(1133年~1203年)字唐卿,高邮(今属江苏)人。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,孝宗淳熙二年(1175年)进士,以词赋闻名艺苑,撰《芹宫讲古》,阐明经义,人称“淮南夫子”。范成大见其诗文谓“使遇欧、苏,盛名当不在少游下。”尤袤、罗点得其骚词、杂著,爱之手不释卷。郑兴裔荐其“问学闳深,艺文优赡”。调太平州繁昌尉,改平江府教授,寻知明州定海县,通判房州权知州事。房州秩满,为浙西路安抚司参议,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。自以转辗州县幕僚,无补於世,置江湖乃宜,遂自号江湖长翁。宁宗嘉泰三年卒,年七十一。 ► 1944篇诗词

  著有《江湖长翁文集》四十卷,由子师刊刻行世,陆游为之序,称能居今笃古,一洗纤巧摘裂为文、卑陋俚俗为诗之病。明神宗万万四十六年(1618)仁和李之藻获抄本,称其“学赡而笔劲”,“诗则宋诗,文则涉汉轶唐”,并与秦观集同刊于高邮”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谓其“文则恢奇排奡,要亦陈亮、刘过之流。其他札子诸篇,多剀切敷陈,当于事理。记序各体,锤字炼词,稍伤真气,而皆谨严有法,不失规程”(卷一六一)。

  文集最初由其子师文刊刻行世,原本已佚,明李之藻于万历间据抄本重刻,与秦观诗文合为一集,今存李之藻刻本、《四库全书》本。近人赵万里又辑有《江湖长翁词》一卷,收入《校辑宋金元人词》。《全

  著有《江湖长翁文集》四十卷,由子师刊刻行世,陆游为之序,称能居今笃古,一洗纤巧摘裂为文、卑陋俚俗为诗之病。明神宗万万四十六年(1618)仁和李之藻获抄本,称其“学赡而笔劲”,“诗则宋诗,文则涉汉轶唐”,并与秦观集同刊于高邮”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谓其“文则恢奇排奡,要亦陈亮、刘过之流。其他札子诸篇,多剀切敷陈,当于事理。记序各体,锤字炼词,稍伤真气,而皆谨严有法,不失规程”(卷一六一)。

  文集最初由其子师文刊刻行世,原本已佚,明李之藻于万历间据抄本重刻,与秦观诗文合为一集,今存李之藻刻本、《四库全书》本。近人赵万里又辑有《江湖长翁词》一卷,收入《校辑宋金元人词》。《全宋词》第三册收其词十首。《全宋诗》卷二四二二至二四四一录其诗二十二卷。《全宋文》卷五七四九至五七七○收其文二十二卷。事迹见郑兴裔《荐举陈造状》、元申屠駉《宋故淮南夫子陈公墓志铭》、《宋史翼》卷二九。

眉州青神(四川眉山市青神县)人,字季常。生卒年不详。陈希亮第四子,少嗜酒好剑,用财如粪土。北宋时,常从两骑挟二矢与苏轼游,并论用兵及古今成败,自谓一世豪士。折节读书,终不遇。家钜富,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并列,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,晚年皆弃而不取,隐于黄州之歧亭(今麻城歧亭)。自号龙邱居士,庵居蔬食,徒步往来山中,不与世相闻。人以其所著之帽方正高耸,似古之方山冠,因谓之“方山子”。北宋元丰二年(1079年)苏轼贬黄州,屡至探陈慥于岐亭,并为之作传【即《方山子传》】,始知其名。


陈慥的故事主要见于苏轼《方山子传》、洪迈《容斋三笔》和戏剧《狮吼记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