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vwin德赢 ac米兰
  2. 旧五代史
  3. 志六

志六

翻译 原文

  古之王者,理定制礼,功成作乐,所以昭事天地,统和人神,历代已来,旧章 斯在。洎唐季之乱,咸、镐为墟;梁运虽兴,《英》、《茎》扫地。庄宗起于朔野, 经始霸图,其所存者,不过边部郑声而已,先王雅乐,殆将泯绝。当同光、天成之 际,或有事清庙,或祈祀泰坛,虽簨虡犹施,而宫商孰辨?遂使磬襄、鼗武,入河、 汉而不归;汤濩、舜韶,混陵谷而俱失。洎晋高祖奄登大宝,思迪前规,爰诏有司, 重兴二舞。旋属烽火为乱,明法罔修,汉祚几何,无暇制作。周显德五年冬,将立 岁仗,有司以崇牙树羽,宿设于殿庭。世宗因亲临乐悬,试其声奏,见钟磬之类, 有设而不击者,讯于工师,皆不能对。世宗恻然,乃命翰林学士、判太常寺事窦俨 参详其制,又命枢密使王朴考正其声。朴乃用古累黍之法,以审其度,造成律准, 其状如琴而巨,凡设十三弦以定六律、六吕旋相为宫之义。世宗善之,申命百官议 而行之。今亦备纪于后,以志五代雅乐沿革之由焉。

  梁开平初,太祖受禅,始建宗庙,凡四室,每室有登歌、酌献之舞:

  肃祖宣元皇帝室曰《大合之舞》。

  敬祖光宪皇帝室曰《象功之舞》。

  宪祖昭武皇帝室曰《来仪之舞》。

  烈祖文穆皇帝室曰《昭德之舞》。

  登歌乐章各一首。《五代会要》云:太常少卿杨焕撰。

  二年春,梁祖将议郊禋,有司撰进乐名、舞名:

  乐曰《庆和之乐》。

  舞曰《崇德之舞》。

  皇帝行奏《庆顺》。

  奠玉帛登歌奏《庆平》。

  迎俎奏《庆肃》。

  酌献奏《庆熙》。

  饮福酒奏《庆隆》。

  送文舞迎武舞奏《庆融》。

  亚献奏《庆和》。

  终献奏《庆休》。

  乐章各一首。

  太庙迎神,舞名《开平》。

  皇帝行、盥手、登歌、饮福酒、彻豆、送神,皆奏乐。

  乐章各一首。

  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庙室酌献,舞《武成之舞》。

  登歌乐章一首。《五代会要》云:尚书兵部侍郎崔居俭撰。

 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庙室酌献,舞《雍熙之舞》。

  登歌乐章一首。《五代会要》云:太常卿卢文纪撰。

  晋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庙室酌献,舞《咸和之舞》。

  登歌乐章一首。《五代会要》云:太子宾客、判太常寺事赵光辅撰。

  汉文祖明元皇帝庙室酌献,舞《灵长之舞》。

  德祖恭僖皇帝庙室酌献,舞《积善之舞》。

  翼祖昭献皇帝庙室酌献,舞《显仁之舞》。

  显祖章圣皇帝庙室酌献,舞《章庆之舞》。

  登歌乐章各一首。《五代会要》云:太常卿张昭撰。

 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庙室酌献,舞《观德之舞》。

  登歌乐章一首。

  周信祖睿和皇帝庙室酌献,舞《肃雍之舞》。

  僖祖明宪皇帝庙室酌献,舞《章德之舞》。

  义祖翼顺皇帝庙室酌献,舞《善庆之舞》。

  庆祖章肃皇帝庙室酌献,舞《观成之舞》。

  登歌乐章各一首。

  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庙室酌献,舞《明德之舞》。

 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庙室酌献,舞《定功之舞》。

  登歌乐章各一首。《五代会要》云:太祖庙室乐章,太常卿田敏撰。世宗庙室 乐章,翰林学士、判太常寺事窦俨撰。

  乐章词多不录。

  右乐章

  晋天福四年十二月,礼官奏:“来岁正旦,王公上寿,皇帝举酒,请奏《元同 之乐》;再举酒,奏《文同之乐》。”从之。

  五年,始议重兴二舞,诏曰:“正冬二节,朝会旧仪,废于离乱之时,兴自和 平之代。将期备物,全系用心;须议择人,同为定制。其正冬朝会礼节、乐章、二 舞行列等事宜,差太常卿崔棁、御史中丞窦贞固、刑部侍郎吕琦、礼部侍郎张允与 太常寺官一一详定。礼从新意,道在旧章,庶知治世之和,渐见移风之善。”其年 秋,棁等具述制度上奏云:

  案《礼》云:“天子以德为车,以乐为御。”“大乐与天地同和,大礼与天地 同节。”又曰:“安上治民,莫善于礼;移风易俗,莫善于乐。”故乐书议舞云: 夫乐在耳曰声,在目曰容。声应乎耳,可以听知;容藏于心,难以貌睹。故圣人假 干戚羽旄以表其容,发扬蹈厉以见其意,声容和合,大乐备矣。又案《义镜》,问 鼓吹十二案合于何所?答云:《周礼》鼓人掌六鼓四金,汉朝乃有黄门鼓吹。崔豹 《古今注》云:因张骞使西域,得《摩诃兜勒》一曲,李延年增之,分为二十八曲。 梁置鼓吹清商令二人。唐又有堈鼓、金钲、大鼓、长鸣、歌箫、笳、笛,合为鼓吹 十二案,大享会则设于悬外。此乃是设二舞及鼓吹十二案之由也。

  今议一从令式,排列教习。文舞郎六十四人,分为八佾,每佾八人。左手执籥。 《礼》云:“苇籥,伊耆氏之乐也。”《周礼》有“籥师教国子”,《尔雅》曰: 籥如笛,三孔而短,大者七孔,谓之簅。历代已来,文舞所用,凡用籥六十有四。 右手执翟,《周礼》所谓羽舞也。《书》云:“舞干羽于两阶。”翟,山雉也,以 雉羽公析连攒而为之。二人执纛前引,数于舞人之外。舞人冠进贤冠,服黄纱袍, 白纱中单,皁领褾,白练衤盖裆,白布大口袴,革带,乌皮履,白布袜。武舞郎六 十四人,分为八佾。左手执干。干,楯也,今之旁牌,所以翳身也,其色赤,中画 兽形,故谓之硃干。《周礼》所谓兵舞,取其武象,用楯六十有四。右手执戚。戚, 斧也,上饰以玉,故谓之玉戚。二人执旌前引,旌似旗而小,绛色,画升龙。二人 执鼗鼓,二人执铎。《周礼》有四金之奏,其三曰金铎,以通鼓,形如大铃,仰而 振之。金錞二,每錞二人举之,一人奏之。《周礼》四金之奏,一曰金錞,以和鼓, 铜铸为之,其色黑,其形圆,若椎,上大下小,高三尺六寸有六分,围二尺四寸, 上有伏虎之状,旁有耳,兽形衔镮。二人执铙以次之。《周礼》四金之奏,二曰金 铙,以止鼓,如铃无舌,摇柄以鸣之。二人掌相在左,《礼》云:“治乱以相。” 制如小鼓,用皮为表,实之以糠,抚之以节乐。二人掌雅在右,《礼》云:“讯疾 以雅。”以木为之,状如漆筒而弇口,大二尺围,长五尺六寸,以羖皮鞔之,旁有 二纽,髹画,宾醉而出,以器筑地,明行不失节。武舞人服弁,平巾帻,金支绯丝 大袖,绯丝布裲裆,甲金饰,白练盖裆,锦腾蛇起梁带,豹文大口布袴,鸟皮靴。 工人二十,数于舞人之外。武弁硃翙,革带,鸟皮履,白练礻盖裆,白布袜。殿庭 仍加鼓吹十二案。《义镜》云:常设氈案,以氈为床也。今请制大床十二,庆容九 人,振作歌乐,其床为熊罴貙豹腾倚之状以承之,象百兽率舞之意。分置于建鼓之 外,各三案,每案羽葆鼓一,大鼓一,金錞一,歌二人,箫二人,笳二人。十二案, 乐工百有八人,舞郎一百三十有二人,取年十五已上,弱冠已下,容止端正者。其 歌曲名号、乐章词句,中书条奏,差官修撰。

  从之。《欧阳史·崔棁传》:高祖诏太常复文武二舞,详定正冬朝会礼及乐章。 自唐末之乱,礼乐制度亡失已久,棁与御史中丞窦贞固、刑部侍郎吕琦、礼部侍郎 张允等草定之。其年冬至,高祖会朝崇元殿,廷设宫悬,二舞在北,登歌在上。文 舞郎八佾六十有四人,冠进贤。黄纱袍,白中单,白练礻盖裆,白布大口袴,革带 履,左执枿,右秉翟,执纛引者二人。武舞郎八佾六十有四人,服平巾帻,绯丝布 大袖绣裆,甲金饰,白练礻盖裆,锦腾蛇起梁带,豹文大口袴,乌靴,左执干,右 执戚,执旌引者二人。加鼓吹十二案,负以熊豹,以象百兽率舞。案设羽葆鼓一, 大鼓一,金錞一,歌箫、笳各二人。王公上寿,天子举爵,奏《元同》;二举,登 歌奏《文同》;举食,文舞《昭德》,武舞《成功》之曲。礼毕,高祖大悦,赐棁 金帛,群臣左右睹者皆赞叹之。然礼乐废久,而制作简缪,又继以龟兹部《霓裳法 曲》,参乱雅音。其乐工舞郎,多教坊伶人、百工商贾、州县避役之人,又无老师 良工教习。明年正旦,复奏于庭,而登歌发声,悲离烦慝,如《薤露》、《虞殡》 之音,舞者行列进退,皆不应节,闻者皆悲愤。开运二年,太常少卿陶穀奏废二舞。

  汉高祖受命之年,秋九月,权太常卿张昭上疏,奏改一代乐名,其略曰?

  昔周公相成王,制礼作乐,殿庭遍奏六代舞,所谓《云门》、《大咸》、《大 韶》、《大夏》、《大濩》、《大武》也。周室既衰,王纲不振,诸乐多废,惟 《大韶》、《大武》二曲存焉。秦、汉以来,名为二舞:文舞,《韶》也;武舞, 《武》也。汉时改为《文始》、《五行之舞》,历代因而不改。贞观作乐之时,祖 孝孙改隋文舞为《治康之舞》武舞为《凯安之舞》。贞观中,有《秦王破阵乐》、 《功成庆善乐》二舞,乐府又用为二舞,是舞有四焉。前朝行用年深,不可遽废, 俟国家偃伯灵台,即别召工师,更其节奏,今改其名,具书如左:祖孝孙所定二舞 名,文舞曰《治康之舞》,请改《治安之舞》;武舞曰《凯安之舞》,请改为《振 德之舞》。贞观中二舞名,文舞《功成庆善乐》,前朝名《九功舞》,请改为《观 象之舞》;武舞《秦王破阵乐》,前朝名为《七德舞》,请改为《讲功之舞》。其 《治安》、《振德》二舞,请依旧郊庙行用,以文舞降神,武舞送神。其《观象》、 《讲功》二舞,请依旧宴会行用。

  又请改《十二和乐》云:

  昔周朝奏六代之乐,即今二舞之类是也。其宾祭常用,别有《九夏之乐》,即 《肆夏》、《皇夏》等是也,梁武帝善音乐,改《九夏》为《十二雅》,前朝祖孝 孙改雅为和,示不相沿也。臣今改和为成,取《韶》乐九成之义也。《十二成乐曲》 名:祭天神奏《豫和之乐》,请改为《禋成》;祭地祇奏《顺和》,请改为《顺成》; 祭宗庙奏《永和》,请改为《裕成》;祭天地、宗庙,登歌奏《肃和》,请改为 《肃成》;皇帝临轩奏《太和》,请改为《政成》;王公出入奏《舒和》,请改为 《弼成》;皇帝食举及饮宴奏《休和》,请改为《德成》;皇帝受朝、皇后入宫奏 《正和》,请改为《骍成》;皇太子轩悬出入奏《承和》,请改为《允成》;元日、 冬至皇帝礼会,登歌奏《昭和》,请改为《庆成》;郊庙俎入奏《雍和》,请改为 《骍成》;皇帝祭享、酌献、读祝文及饮福、受胙奏《寿和》,请改为《寿成》。

  祖孝孙元定《十二和曲》,开元朝又奏三和,遂有《十五和》之名。凡制作礼 法,动依典故,梁置《十二雅》,盖取十二天之成数,契八音十二律之变,辄益三 和,有乖稽古。又缘祠祭所用,不可尽去,臣取其一焉。祭孔宣父、齐太公庙降神 奏《宣和》,请改为《师雅之乐》;三公升殿、会讫下阶履行奏《祴和》,请废, 同用《弼成》;享先农、耕籍田奏《丰和》,请废,同用《顺成》。

  已上四舞、《十二成》、《雅乐》等曲,今具录合用处所及乐章首数,一一条 例在下。

  其歌词文不录。

  吐蕃,原居于汉朝西羌地区,有人说他们是南凉秃发利鹿孤的后裔,他的子孙以秃发为国号,语音讹变为吐蕃。吐蕃人将他们的国主称为赞普,设置大论、小论官以管理国事。他们的风俗是随水草放牧而无固定居所,然而也有城郭,都城叫逻些城。不懂时令节候,以麦熟作为一年的开头。

  唐朝时吐蕃总是成为边境祸患。当初,唐朝将天下划分为十道,河西、陇右共三十三州,以凉州为最大的藩镇。天宝年间设置八监,有牧马三十万,又设置都护以控制它。安禄山之乱时,唐肃宗在灵武,全部征召河西戍守的士卒收复长安、洛阳两京,吐蕃乘虚而入袭取河西和陇右,百万汉人都陷于吐蕃手中。开成年间,朝廷曾派遣使者到西域,看见甘、凉、瓜、沙等州城邑仍如以前,陷于吐蕃的汉人看到唐朝使者的旌旗旄节,都夹立道旁迎接欢呼哭泣说“:皇帝还记得陷于吐蕃的生灵百姓吗?”那些汉人都是天宝年间陷于吐蕃的汉人的子孙,他们的言语已小有变异,而衣服形状还没改变。

  到五代时,吐蕃势力已经衰弱,回鹘、党项等各羌族夷人分割侵占了他们的土地,而不要他们的人民。正逢中原衰落动乱,不能安抚拥有西北,只有甘、凉、瓜、沙四州经常各自与中原相来往。甘州为回鹘人帅营所在地,而凉、瓜、沙三州将佐官吏还自称为唐朝官吏,经常向唐朝请求指示。到梁太祖时,常以灵武节度使兼掌河西节度,巡视按察甘、肃、威等州,然而即使有这样名义,凉州仍然自己拥立守卫的将领。后唐长兴四年(933),凉州留后孙超派遣大将拓拔承谦及僧道士耆老杨通信等人到京师,明宗授予孙超节度使之职。清泰元年(934),留后李文谦前来听取指令。以后数年,凉州人驱赶走了李文谦,灵武冯晖派牙将吴继兴取代李文谦作为留后,这是天福七年(942)。第二年,晋高祖派泾州押牙陈延晖带着诏书前往安抚凉州,凉州人共同劫持了陈延晖,立陈延晖为刺史。到汉隐帝时,凉州留后折逋嘉施前来请求指令,汉隐帝即以他为节度使。嘉施,是凉州的土豪。后周广顺二年(952),嘉施派人到京师买马。这时后周由枢密使王峻掌权,王峻的好友申师厚,小时从盗贼起家,任兖州牙将,与王峻很友好,后来王峻显贵,申师厚穿着破衣,蓬乱着头发,每天等候王峻出来,在王峻马前诉说饥寒,王峻没有怎么打发他。这时嘉施等人来京师请求朝廷委派将帅,王峻即向皇上建议说,凉州深入夷狄之地,中原政府未曾任命官吏,请招募帅府中能率领供奉官前往任职的人,一个多月,没有人应募,于是王峻上奏起用申师厚为左卫将军,不久又授他为河西节度使。申师厚到凉州后,上奏推荐押衙副使崔虎心、阳妃谷首领沈念般等人,以及中原留在凉州的汉人子孙王延翰、温崇乐、刘少英等为将官佐吏,又从安国镇到凉州分立三州以控制扼守各羌族部落,任用当地酋长土豪为刺史。然而凉州夷族汉人杂处,申师厚原本识见才器狭小之人,不能安抚拥有民心。到周世宗时,申师厚留下自己的儿子而逃回中原,凉州于是与中原断绝来往。惟独瓜州和沙州,在整个五代时期都经常与中原相往来。

  沙州,后梁开平年间,有叫张奉的节度使,自称为“金山白衣天子”。到后唐庄宗时,回鹘来朝见,沙州留后曹义金也派遣使者跟随回鹘使者而来,庄宗任曹义金为归义军节度使,瓜、沙等州观察使、处置使。后晋天福五年(940),曹义金去世,儿子曹元德继位。到七年,沙州曹地忠、瓜州曹元深都派遣使者前来。周世宗时,又以曹元忠为归义军节度使,曹元恭为瓜州团练使。他们所进贡的硇砂、羚羊角、波斯锦、安西白繲、金星矾、大鹏砂、目毛褐、玉团,都以来进贡的人的名义奉献,而沙州首领的逝世、拥立以及世代次序,史传都失去记载。

  吐蕃在梁代不见于记载。后唐天成三年(928),回鹘王仁喻来朝见,吐蕃也派遣使者跟随仁喻而来,从此以后吐蕃使者多次来到中原。唐明宗曾在端明殿接见吐蕃使者,问吐蕃主帅营帐所在的地方,回答说:“西距泾州二千里。”明宗赐给吐蕃使者虎皮,每人一张,吐蕃使者都披着虎皮拜谢,弯腰回转,抖落了毡帽,露出乱如飞蓬的头发,明宗以及身边的人见后都大笑不止。到汉隐帝时,吐蕃仍来朝见,以后就不再来了,史书也失去了吐蕃的君主世系。